雷鋒,一個普通的士兵,卻為億萬中國人民所熟悉和學習。他雖然永遠離開了,但是,他卻用行動留下了一種永不褪色的精神,一種如同他一樣平凡而偉大的精神——雷鋒精神。
雷鋒,原名雷正興,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父母去世早,雷鋒不滿七歲就成了孤兒,被好心的六叔奶奶收養(yǎng)。
年少立志,矢志不渝
1949年8月,一支解放軍部隊路過雷鋒的家鄉(xiāng),他見到部隊一住下來,就向老百姓問寒問暖,還幫助老百姓干家務、做農(nóng)活兒,買老百姓的東西也是按價付錢,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就從心底萌生了要參軍的愿望。于是,雷鋒找到部隊連長,堅決要求參軍,連長了解他的苦難家世,但考慮到他還小,就把一支鋼筆送給他,鼓勵他好好學習,長大了再當兵,保家衛(wèi)國,建設新中國。這給了少年雷鋒很大的鼓舞,也使他堅定了當兵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志向,并不斷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1950年,雷鋒當了兒童團長,積極參加土改。同年夏,鄉(xiāng)政府保送他免費讀書,他在學校里克服困難勤奮學習,受到師生一致好評。還加入了少先隊。在畢業(yè)典禮發(fā)言時,他毅然要求留在農(nóng)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貢獻力量。1956年夏天,雷鋒小學畢業(yè)后在鄉(xiāng)政府當了通信員,不久調(diào)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被評為機關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團。
1958年春,雷鋒到團山農(nóng)場,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同年9月,雷鋒響應支持鞍鋼的號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機手。第二年8月,他又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曾帶領伙伴們冒雨奮戰(zhàn)保住了7200代水泥免受損失,當時《遼陽日報》報道了這一事跡,并贊揚雷鋒舍己為人的精神。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期間,他曾三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五次被評為標兵,十八次被評為紅旗手,并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雷鋒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機會終于來了,他之前的優(yōu)異表現(xiàn)也終于得到了回報。1959年12月征兵開始,雷鋒迫切要求參軍,跑了幾十里路來到遼陽市兵役局表明參軍的決心。雖然他身高只有1.54米,體重不中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條件,但考慮他是苦孩子出身,經(jīng)過實際工作鍛煉,政治素質(zhì)過硬,入伍動機明確,又多次被評為積極分子和先進工作者,相信他在部隊會成長更快,最后破例批準他入伍。
入伍后,雷鋒表現(xiàn)更加積極,堅持主動給大伙讀報,宣傳黨的政策,休息時,他還教大家唱歌,使部隊洋溢著無比的溫暖。由于他身材小,臂力弱,投手榴彈不合格,于是,他天不這就悄悄地出去練習,十幾天后,他投手榴彈不僅合格而且還得了優(yōu)秀。
新兵訓練結束后,雷鋒被分到運輸邊當汽車兵。他在日記中說:“服從革命需要,革命需要我去燒木炭,我就去做張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槍眼,我就去做黃繼光!
雷鋒具有強烈的集體觀念和團隊精神,由于他性格開朗,平時很活躍,教唱歌、辦墻報、說快板樣樣都行,上級領導安排他參加戰(zhàn)士演出隊,于是他就起早貪黑地背臺詞。但是,后來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湖南口音與大家不協(xié)調(diào),影響演出效果,他就堅決要求換下自己,轉(zhuǎn)而集中精力為演出做好后勤工作。大家雖沒有看到雷鋒的表演,但都知道,臺上的第一個節(jié)目都包含著雷鋒的辛苦勞動,和他那處處關心集體、一切服從工作需要的精神。
雷鋒還具有一種寶貴的釘子精神,刻苦鉆研,努力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他在運輸連帶頭努力學習駕駛技術,由于缺少教練車,他就通過深入的思考和鉆研,想方設法帶領大家做了一個汽車駕駛臺。由于有這種釘子精神,雷鋒的駕駛技術變得非常出色,被大家一致推舉為技術學習小組長。雷鋒很快成為了一名合格的駕駛員,被分到建設工地上開車。
全心全意 幫助他人
1960年初夏的一個星期天,雷鋒生病了,肚子疼得很厲害,他就到團部開了些藥,回來時見一個建筑工地上正熱火朝天地進行施工,一打聽,原來是給本溪路小學蓋大樓,雷鋒情不自禁地推起一輛小車,加入到運磚的行列中去。中午休息時,雷鋒被一群工人圍住了,面對大家他說:“我們都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我和大家一樣,只要盡了自己的一點義務,也算是有一分光發(fā)一分光吧!”這天下午,打聽到雷鋒名字及部隊駐地的市二建公司組織工人敲鑼打鼓送來感謝信,大家才知道病中的雷鋒做了一件好事,過了個特殊的星期天。
1960年,雷鋒所在部隊駐地撫順市望花區(qū)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大生產(chǎn)運動,雷鋒毅然取出存折上攢的200元錢跑到望花區(qū)黨委辦公室要求捐獻出來。為建設祖國做點貢獻,言詞懇切,接待他的同志實在無法拒絕他的這份心意,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遼陽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時候他又毫無保留地捐獻給了遼陽人民。為災區(qū)捐獻了全部的積蓄,自己卻舍不得花一分錢。
雷鋒還把自己的藏書拿出來建了一個“小小雷鋒圖書館”,供大家學習使用。他幫助其他同志學習知識,同班戰(zhàn)友喬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鋒就手把手地教他認字,學算術。同班戰(zhàn)友小周父親得了重病,雷鋒知道后以小周的名義給家里寫了封信又寄去10元錢。戰(zhàn)友小韓在出車時棉褲被硫酸水燒了幾個洞,雷鋒值班回來發(fā)現(xiàn)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來一針一針地為小韓補好褲子。知道這個情況的喬安山對小韓說:“為了給你補褲子,雷鋒半宿都沒睡!”
部隊黨委樹立雷鋒為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標兵后,雷鋒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他出身貧苦,愛憎分明,好學上進,思想覺悟高,入黨動機明確,根據(jù)一貫表現(xiàn),支部大會一致通過雷鋒的入黨申請。1960年11月8日,雷鋒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1960年底,雷鋒的光榮事跡被以《苦孩子好戰(zhàn)士》為題在報刊發(fā)表后引起強烈反響,各地紛紛邀請他作報告,他以一部血淚斑斑的家史,告訴人們不要忘記過去了,激勵人們在建設祖國中團結一致,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1961年9月,所在部隊上下一致推舉雷鋒為撫順市人大代表。雷鋒參加完人大代表會回到連里就擔任了二排四班班長,在他的帶領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鋒也成了全連的“四好”班長。
從1961年開始,應各地邀請,雷鋒經(jīng)常去外地作報告。面對接踵而來的的各種榮譽,和嘉獎,他并沒有自滿和陶醉,而是不失時機地利用出差機會,更好地服務他人。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一次雷鋒出差路過沈陽時,發(fā)現(xiàn)一群人圍著看一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位婦女要去吉林看丈夫,結果車票和錢丟了。雷鋒毫不猶豫,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著淚說:“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一次,雷鋒冒雨去沈陽,為了趕早車,早晨5點多就起來,帶了幾個饅頭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見一位婦女背著一個小孩,手還牽著一個小女孩也正艱難地向車站走去。雷鋒脫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她們一起走到車站,上車后,雷鋒見小女孩冷得發(fā)抖,又把自己的貼身線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雷鋒估計她們早上也沒吃飯,就把自己帶的饅頭給他們吃。火車到了沈陽,天還在下雨,雷鋒就一直把她們送到家里。那位婦女感激地說:“同志,我可怎么感謝你呀!”
過年的時候,戰(zhàn)友們都在忙著搞各種文娛活動。雷鋒想到逢年過節(jié),服務和運輸部門是最忙的時候,這些地方最需要人幫忙。于是叫上同班的幾個同志,請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兒屯車站,幫著打掃候車室,給旅客倒水。
1960年10月以后,雷鋒先后擔任了撫順市建設街小學(今雷鋒小學)和本溪小學校外輔導員。于是,雷鋒就利用午休時間或風雨天不能出車的日子請假到學校去找老師和同學談心;蜻M行其他輔導活動。他善于團結小朋友,啟發(fā)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英年早逝 精神永存
1962年8月10日,雷鋒寫下人生最后一篇日記。日記中寫道:“今后,我要更加珍愛人民和尊敬人民,永遠做群從的小學生,做人民的勤務員!边@是雷鋒去世前的最后宣告,也是他一直以來,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的最真實寫照。
1962年8月15日上午8點多鐘,雷鋒和戰(zhàn)友喬安山駕車從工地回到連隊車場,他在指揮倒車時,汽車不慎把曬衣服的木桿碰倒了,木桿不巧擊中雷鋒頭部,雷鋒昏倒在地,后搶救無效,因公殉職,年僅22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雷鋒的一生,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的一生,因此,他的死,比泰山還重。雷鋒犧牲后,撫順市及其他地方近十萬人聞訊趕來為他送葬。雷鋒是平凡的,便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卻是偉大的。1963年3月5日,首都各大報紙發(fā)表了毛澤東主席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那里開始,每年3月被命名為“學雷鋒月”,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被永遠傳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正是在這種精神引導下,才涌現(xiàn)了像叢飛等一批又一批的典型人物,可以說,雷鋒雖然離我們而去,但卻出現(xiàn)了千千萬萬個雷鋒,他的精神已經(jīng)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部分。